欢迎来到 礼品调研网!!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礼品资讯 > 正文

国家自然博物馆开新展:50件标本还原“三叠纪的海洋世界”

时间:2023-09-23 作者:佚名来源:北京市消协

  9月19日,“龙跃黔海——贵州三叠纪的海洋世界”展览在国家自然博物馆开展。包括鱼龙、鳍龙、海龙等在内的50件精美标本,为观众揭示了三叠纪时期海洋生命的演化和生态环境的变迁。

  展厅中,一件身长约8米的贵州鱼龙化石格外引人注意,它也是此次展览最大的一件展品。“鱼龙最初并没有生活在海洋里。”国家自然博物馆助理研究员刘爽介绍,大约2.52亿年前,地球上爆发了史上规模最大的生物绝灭事件,约81%的海洋生物和89%的陆地生物在短时间内消亡。400万年后,地球生态系统逐渐复苏,一些陆地爬行动物重返生态环境更好的海洋,鱼龙就是生物演化进程中的“逆行者”之一。“为了适应海洋的生活,鱼龙做出了非常大的努力。刘爽边示意边举例,“比如,大大的眼睛方便它们在任意深度的水中畅游,后部尾椎向下弯曲形成尾弯,成为在水中快速行进的助推器等。”

  一件怀孕的贵州鱼龙化石为观众揭示了更多关于鱼龙的秘密。“从这件化石中,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,鱼龙是卵胎生的动物。”刘爽解释,卵胎生是指卵在母体内孵化,母体不产卵而产出幼小的动物的生殖方式。“标本鼓起的腹部,那一个个圆框便是小鱼龙的眼眶,圆框前方凸起的三角形则是小鱼龙的吻部。”

  小小的一件形如蜥蜴的标本也是展览的一大看点。它是胡氏贵州龙,是一种小型的鳍龙,也是我国古生物学家发现、研究并命名的第一个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。这也意味着,它掀开了我们国家研究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的序幕。与鱼龙相比,胡氏贵州龙保留了更多爬行动物的特征:头小、脖子长,四肢向后,这些特征决定了它们不具备在深海长期生活的能力,因此只能生活在浅海。由于胡氏贵州龙的数量比较多,目前科研人员对它的研究比较深入。“一个简单的例子,我们通过胡氏贵州龙的肱骨结构就能分辨它们的雌雄。”刘爽卖了个关子后揭晓答案:比如雄性胡氏贵州龙肱骨呈哑铃状,而雌性的肱骨相对平滑圆润。

  本次展览由国家自然博物馆与贵州省地质博物馆共同主办,为收费展览,每人20元,展期持续至2024年3月17日。(记者牛伟坤 程功)


原文链接:http://www.bj315.org/xfzbj/wzbj/202309/t20230920_40167.shtml
[免责声明]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,仅供学习交流使用,不构成商业目的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。

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,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、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。礼品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。
本网部分转载文章、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,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。
北京人源汇志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——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
联系电话:010-57028685,监督电话:15010596982,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10-57028685
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
联系QQ:871104617
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